六色彩虹旗幟驕傲地飄揚,同志群體正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社會看似對酷兒文化多了一份理解,但在香港如此狹窄的環境,你有想過哪裡才是屬於LGBTQIA+族群的安全空間(SAFE SPACE)?適逢六月,我們邀來擁抱性別多元、性小眾的本地藝術家,利用獨特的視覺探討性別光譜、性別流動、自由戀愛等議題,他們以不分界限的藝術媒介創造屬於愛、平等與自由的無限空間。
作為擁抱性別多元的時尚品牌,今年是COS連續第四年推出同志驕傲月(GLOBAL PRIDE)別注T-SHIRT系列,品牌將極具標誌性的四個QUEER SPACES(HORSE MEAT DISCO、HOUSE OF YES、SINK THE PINK以及CHURROS CON CHOCOLATE)各式各樣的酷兒風格糅入T-SHIRT設計當中。此外,這系列之收益將會全數捐贈支持本地LGBTQIA+慈善機構「性別空間」 (Gender Empowerment) 及「晚同牽」 (Grey & Pride),希望藉此提升大眾對性小眾權利的關注,別具意義。
「LADY GAGA曾說過她是雙性戀,亦是無數人眼中的GAY ICON。她是我創作的起點,亦是這些年來一直刺激我創作靈感的繆斯。」 — ISAAC SPELLMAN
當初如何擁抱自己的性取向?
我是在大學時期向我父母出櫃的,我想這就是唯一困難的地方,因為之後很快便因家人朋友同學接納而適應。漸漸便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GAY只是我其中一個身份或標籤,它並不代表我的一切。
哪位酷兒最能夠啟發你的藝術創作?
LADY GAGA曾說過她是雙性戀,亦是無數人眼中的GAY ICON。她是我創作的起點,亦是這些年來一直刺激我創作靈感的繆斯。
你認為藝術在推動性別多元的議題中扮演著甚麼角色?
很多同志會把經歷過的創傷和痛苦,以藝術的媒介抒發出來,他們用作品來說話,可以感動甚至教育大眾。
你認為哪裡是香港同志的「空間(SAFE SPACE)」?
本地的GAY CLUB/BAR 吧。而我的SAFE SPACE反而是家,因為有無限量的愛和支持。
如何看本地LGBTQIA+ 群體的未來與發展?
我認為只會越來越多人擁抱這個身份,甚至年紀輕輕已經知道自己的取向。他們擁有活力和創造力,會令社會更多姿多彩。
「IF YOU CAN'T LOVE YOURSELF. HOW IN THE HELL ARE YOU GONNA LOVE SOMEBODY ELSE? 我們相信有愛的地方就是一個SAFE SPACE ♡ 」 — FAF
能分享一下兩位的相處模式?
關於我們的相處模式會有點特別,基本上我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形影不離,接近每日24/7 的相處模式。基本上就是一部電話可以找到兩個人的意思。
你們認為普羅大眾對GAY COUPLE 最大的誤解是甚麼?
應該是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下,基本上生活模式都不會有太大分別。分別可能只是大家收看不同的電視頻道吧,哈哈。
FAF原創角色TATTSUMI(達珠美)與你自身的性別觀念有任何連繫嗎?
TATTSUMI 是我們FAF 藝術創作概念,代表多元流動性的變化。見過TATTSUMI畫作都應該會比較見到她以女性形象出現,方便配合FAF作品一向立場:女性力量主義和繼續向我們喜愛的作品和ARTIST致敬。但TATTSUMI的真實身份其實就是一舊雲 —「你覺得佢係咩就係咩。」
你認為藝術在推動性別多元的議題中扮演甚麼角色?
多元性和接受程度,因為藝術本來就沒有限制。我地一直認為藝術與生活本是一體,希望這個世界可以與藝術空間一樣多姿多彩。
你認為哪裡是香港同志的「空間(SAFE SPACE)」?
「IF YOU CAN'T LOVE YOURSELF. HOW IN THE HELL ARE YOU GONNA LOVE SOMEBODY ELSE?」FAF相信有愛的地方就是一個SAFE SPACE ♡
如何看本地LGBTQIA+ 群體的未來與發展?
美好的世界可能最後是需要消除所有的標籤,但在此之前要先了解每一個族群的需要。希望未來每一刻都是PRIDE MOMENT,而FAF會做更多關於EMPOWERMENT 的創作。
「行為藝術不會被藝術家原本的性別所框架,作品反映的是藝術家的意念,因此當中性別的流動性遼闊得很。 」 — SIN WONG 汪倩
「性別在『人』這生物或意識形態裡的意義一直演化:它為很多人帶來痛苦、抑壓、犧牲,亦有解放,但我相信到最後那關係是可以帶『人』走向學會同理、尊重、包容和愛。」— FLORENCE LAM
能分享你看過最深刻的酷兒藝術作品嗎?
SW:對於藝術作品,在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前陣子在大館舉辦的一個關於酷兒藝術的展覽「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它以神話作主軸去探討酷兒文化。我覺得那次展覽用了比較開放的角度去切入,受眾層面廣大,令人們對酷兒藝術及其文化作反思和討論。除此之外,為香港藝術創作提供了遼闊的空間及可能性。
FL:去年七月的 PER.PLATFORM #3 X TOMORROW MAYBE, 日本行為藝術家小林勇輝的《泥鰍鉆豆腐》“DOJO TOFU” (2022) 。小林除了是一位行為藝術家,也是一位前網球運動員。他的創作一直關注體育世界裡的儀式禮節、傳統思想和探討當中的性別議題。他的創作是少有以生理男性的角度去處理酷兒議題。在《泥鰍鉆豆腐》裡,小林留著長髮,身穿螢光粉紅色的女裝連身泳衣,做了一系列長時間的肌肉鍛鍊,然後唱起紐西蘭國家籃球隊ALL BLACKS總會在比賽前跳的哈卡舞,同時也是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傳統戰鬥曲,歌詞非常MACHO。小林在作品裡呈現的性別流動不是靠在身上附加大量的視覺元素去掩蓋自身,而是在觀眾面前透過行為慢慢地赤裸地把自己由內到外進行轉化,成為一個雌雄兩極共融及共斥的生物。你會在他的作品裡感受到一種很遠古原始的人性,亦會感受到一種超前的未來意識,包含著人類對性別可能性的各種想像。
你認為藝術在推動性別多元的議題中扮演甚麼角色?
SW:藝術彷如金黃色的太陽,散發著光芒,穿透過我們每一個人。它存在無限的空間,接觸不同層面的觀眾,進入人們內心的深處。一方面它能以直擊、深入、強烈的方式去呈現和探討,另一方面又可以是間接、抽象、漸進的。正因如此,藝術能讓人們更容易去接納和思考,並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佔一席位。
FL:藝術作為一個空間或者語境,其實本身容許了很多現實裡未能夠被接受的景象。而性別多元的議題在藝術這個空間裡,可以自由地呈現和提出一些在現實裡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被接納的各種可能性。藝術取已有的事物作為原材料,在創作過程中將其轉化,提出疑問、新的視點,賦予已知的事物無限的新的可能性,引起討論。
在行為藝術的世界裡,表演存有性別流動/多元性別的特性嗎?
SW:當然,行為藝術不會被藝術家原本的性別所框架,作品反映的是藝術家的意念,因此當中性別的流動性遼闊得很。比如說,行為藝術中,這一刻我是女,下一刻我可以立即成為男,又或沒有男女的存在,甚至變成一頭動物、化作一個死物。
FL:行為藝術裡創作者自身的身體是最基本的媒介。每一個人的身體特徵都溝通著不同的性別特質,而這些身體特質會影響人在社會上被賦予的期望和被對待的方式,變成創作者對自己周邊現實的理解和創作靈感的來源。在我的第一身經歷裡,其中一個有趣的觀察是五年前我曾在德國為MARINA ABRAMOVIĆ的回顧展 “THE CLEANER” 擔任RE-PERFORMER (重演者),要重演一個只由女性執行的作品,叫 “LUMINOSITY” (1997)。 重演者會全裸坐在一個高掛在牆上的單車座,伸展手腳做出似星星的姿態,面前有一股強光打在身上。當時有一位同事的觀察是因為我的胸部比較小,每當我把雙手舉高,我的胸部會變得完全平坦,好像變成一個少年,或者一個無性別的人,然後當我的手累了放下來,我又變回一個少女。性別透過一個簡單的行動變得流動,為作品帶來一個有趣、嶄新的層次。
「人」與性別之間的關係是?
FL:近來開始聽到有些人會提倡取消性別。無論有性無性、多元或流動,性別在「人」這生物或意識形態裡的意義一直演化:它為很多人帶來痛苦、抑壓、犧牲,亦有解放,但我相信到最後那關係是可以帶「人」走向學會同理、尊重、包容和愛,即使那是自己無法完全理解的。
女性經常遭受交叉性歧視(如女性及同志身分讓其處於雙重弱勢),能夠怎樣透過藝術視野進行探究?
SW:透過藝術創作,我們能夠用一個投入又抽離的角度去探究。投入,是指藝術家以直面的感受和直覺去理解事情,這個代表了第一身的感受、經驗和洞察,這樣可以讓作品變得獨特。抽離,指的是用批判、質疑和分析的角度去處理這個議題、作品、自身這三者的連繫。反覆地於投入與抽離間遊走,這樣的話會更全面和深切。
如何看本地 LGBTQIA+ 群體的末來與發展?
SW:隨著各國人們對LGBTQIA+ 意識的提高,本地的LGBTQIA+ 群體於社會中接納和包容度也會隨之提升,在未來法律權益上也希望會更自由。聆聽到小眾社群強而有力聲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漸漸不會因性別而成為阻礙。高牆的消融。
FL:隨著社會對LGBTQIA+ 議題的認知和接受度越來越高,我認識很多比我年紀小的人都比我的年代更勇於探索和表達自己的性別認同,更會聆聽及重視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的聲音,擁抱和尊重自己和身邊的人的各種性別認同可能性。一個地方的政策會直接反映那個地方對每一個議題的理解和支持。現時在香港許多制度都比較恩惠一些較傳統認知的二元性別和家庭單元,我期望未來在社會的各種政策上可以有更多與時並進的改變,同時在教育上增加對LGBTQIA+ 群體的認識,讓本地LGBTQIA+ 群體,無論是已經踏出來或者還沒有的,都能在這個社會裡發揮自己最大的FULL POTENTIAL,享有共同的權利。
GLOBAL PRIDE・SHOW OUR TRUE COLOURS
FEATURING – FAF & ISAAC SPELLMAN & SIN WONG & FLORENCE LAM
CREATIVE DIRECTOR & STYLIST – SYAN LEUNG
PHOTOGRAPHER – CHRISTOPHER LIM
MAKEUP & HAIR – KYO LEE
VIDEOGRAPHER – CHESTER SIU & JUSTIN CHUI
PRODUCER – PANDA CHOW & MAORA CHENG
INTERVIEW – MAORA CHENG
WARDROBE – COS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