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Panda Chow

誰説冠軍才可以成名為炙手可熱的品牌?

從 2014年LVMH集團開始舉辦的 LVMH PRIZE 年青設計師大獎,一直以來都積極培育年輕的時裝設計師,得獎者不但能獲得可觀的獎金,更能受到業內經驗豐富的設計導師指導。對於以自創品牌為夢想的年輕設計師來說,不論是參賽或是得獎,亦是一樣非常珍貴的經驗和旅程。今年 LVMH 的總決賽將於6月2號舉辦,入圍八強決賽的設計師和品牌分別是韓國設計師 Ashlynn Park 的品牌 Ashlyn、英國設計師 Charlotte Knowle和加拿大設計師 Alexandre Arsenault的 KNWL 、英國設計師 Steven Stokey Daley 的 S.S. Daley、美國設計師 Eli Russell Linnetz的 ERL、美國設計師 Idris Balogun 的 Winnie New York、愛爾蘭設計師 Róisín Pierce的同名品牌、日本設計師 Ryunosuke Okazaki 的 RYUNOSUKEOKAZAKI,以及自尼日利亞設計師 Iniye Tokyo James的 Tokyo James。不知道誰是你的心選大獎呢?



Courtesy of LVMH



但是眾所周知,時裝行業的變化速度是異常的千變萬化,以前讀書的時候總聽到前輩們說,「你今天成名了,不代表你明天也可以繼續留在這個圈子。」的確,得獎固然獲得業內認可,但維繫自家品牌並不容易,尤其在這個人才輩出、競爭非常的世道裏。而得到LVMH 大獎代表一定「成功」嗎?今次和大家分享 3個僅得到 LVMH Special Prize 特別獎的設計師和其品牌,他們的共通點是從個人到品牌形象、慨念設計到生產都帶有非常成熟的品牌概念思維,亦是現今炙手可熱的時尚指標之一。



LOVE WHAT MAKES YOU, YOU —— Rui Zhou



Rui Zhou, photo by Mia Song



即使你不認識 Rui Zhou 周睿這個人,也會在 Instagram 看過她那標誌性的針織設計,細小、緊身、鏤空,如同第二層肌膚的材質緊緊包裹着身體,Dua Lipa、Lisa 無不喜歡的獨特設計。



Dua Lipa in Rui Zhou SS21 bodysuit for the February issue of Rolling Stones



Lisa in Rui Zhou knit sleeve for the Nylon China



Rui這個品牌早在得獎LVMH前,已經受到大量名人追捧,Rui 在 Parsons的畢業作品「Close Up」開始使用這些看似脆弱的針織物料來探索和姐姐及母親之間的「親密關係」,每一片針織布的拉扯和接觸都是她試圖同時表現脆弱和力量的語言。這一份對美學和身體的獨特視點不單止是外在的美感呈現,更多的是探索了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身體和身體以外的距離、情感和身體之間的流動性和尺度。





Courtesy of Rui



Courtesy of Rui



她的作品最吸引人之處是成為了穿衣者體會自我意識的一個媒介,不論什麼身形的人穿上她的作品都可以重新理解、擁抱和接受自我的不完美。Rui 曾在過往的訪問中提到,她想要真正表達的是,人本來就不會完美,而不完美對她來說是愛的本質,人應該去接受自己、表達自己。而有趣的是,她這種非常「人化」的美學觀念和日本的禪宗、侘寂 ( Wabi-Sabi ) 觀念不謀而合,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傳統日本美學,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會看到淡淡的詩意和靜止,卻又有一種接近自然氣息的生命流動性。





Courtesy of Rui



那個不愛露臉的男生 —— Peter Do



Courtesy of Peter Do



一年雖然僅有2次時裝發佈的Peter Do,每一次的走秀總讓人不自覺的想了解這個充滿 Old Céline 感覺的品牌和其設計師。這個來自越南、總不喜歡露臉的男生不僅得到LVMH Finalist 2020 edition( LVMH取消2020年的設計大獎,改為把獎金平均頒給八位決賽者 ),更早在2014年副學士畢業後取得 LVMH 畢業設計獎項,而當時這個獎項讓他有機會進到 Céline 跟Phoebe Philo工作。



Courtesy of Peter Do



Courtesy of Peter Do



「我一直問自己,五、六年後,我想變成設計主管嗎?不,我想成為 Phoebe。」因為想要取得更多的創作自由,他離開 Céline 及 Derek Lam,於2018年開始全心投入個人品牌,以品牌說話表達自己,用服裝成為和他人的溝通橋樑。非常欣賞他堅持成為獨立品牌和以創作團隊為核心的經營手法,當中的重心以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為主,建立一個密不可分的設計團隊。而亦司亦友的關係讓這個品牌一路累積一路進步,由內以外表裏如一的溝通模式成為了品牌的根基,把群體文化轉化為審美。另一樣值得關注的是,比起其他大牌子經常以永續議題為噱頭,Peter Do不論在設計(着重舒適和功能性,減少裝飾性)、僱員(堅持合理的工時)、生產(限制生產數量以及堅持當地生產)、到發佈(一年只做兩次時裝發佈)都付諸實行,將當前時裝行業大量的黑色地帶一次性改革。







Courtesy of Peter Do



其實從品牌的設計上不但會看到乾淨俐落富有現代感的 Céline,當然品牌不論是設計、物料、呈現都是非常細膩和具層次感,但更多值得欣賞的是背後更深層的意識和理念。



體悟靈性與力量 來自聖城的設計師 —— Hed Mayner



Courtesy of Hed Mayner



來自以色列的設計師 Hed Mayner 於 2019 年得到 LVMH Karl Lagerfeld 大獎(即是 Special Jury prize 特別奬,LVHM 同年把它命名為 Karl Lagerfeld Prize 以致敬已故德國時裝設計師),到底有什麼特別原因令 Louis Vuitton 執行副總裁 Delphine Arnault 亦大讚 Hed Mayner 的服裝設計揉合了線條和結構、簡約和奢華,改變了傳統的性別美學概念呢?





Courtesy of Hed Mayner



Courtesy of Hed Mayner



「 我搬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裡我覺得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那裡的生活帶給我許多感興趣的想法 : 靈性、傳統、脆弱、權力和高貴的概念。」Hed Mayner的背景亦成為影響他創作的來源之一,設計上融入了大量的猶太民族風格,例如一些寬身的罩袍元素、米色、石灰色等的大地色系、布料的垂墜感、層疊的穿搭技巧,同時透過精煉的剪裁將以色列的一些傳統和歷史文化轉化為時裝。而他最為人熟悉的特點是,非常巧妙地把服飾的比例不停互相搬移,將身體和衣服之間的空間不停對調,是結合了傳統和當代的概念呈現。



以上的設計呈現在整體上充滿非常強烈的個人色彩,值得一提的是他本人非常喜歡編舞家 Sidi Larbi Cherkaoui 和音樂家 Arvo Pärt的作品,2人的創作都是充滿浪漫主義,其作品常處於深度平靜和反思的狀態。反觀Hed Mayner的設計,可見其創作上的確加入了成長背景以外的個人情感,不論設計和剪裁上處處流露出一絲絲抒情的變化,這樣塑造了服裝以外的藝術張力,把時裝的完整性詮釋得無可挑剔。



Sidi Larbi Cherkaoui on his new Sadler’s Wells performaces , photo by MATS BACKER



GOTEBORGSOPERANS DANSKOMPANI & EASTMAN 2 , photo by MATS BACKER




Arvo Pärt, Fratres (1977) by Anne Akiko Meyers



這三個設計師和其品牌最「成功」的是,他們都是Believer,相信自己內心一直堅守的信念,在這個人云亦云的時裝趨勢下,不忘初心,一步一步累積自己的腳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