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Rì 日

鄧穎妍 • 《景觀之形》猶如一道抽象藝術之光,游走於柔韌靈活的精神意境

「藝術萌生興趣的年期已不可考,但自胡亂塗鴉的記憶中,藝術總能讓我逃出沉悶的現實,我一直很清楚這道能讓我天馬行空的缺口在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 鄧穎妍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藝術對她來說,是一個逃生的出口,同時亦是打開一扇門,讓思緒在內自由流動,及讓想像實現和一切變得可能的渠道,由其是繪畫,這種簡單而原始的媒介總使她著迷。用最直接的方法,把顏料塗抹在畫布產,透過簡單的動作,能消解各種領域間的邊界,令各種知識聯繫起來。這方式幾乎成為了管道,讓外物通過她個人的理解,化為視覺變成可被理解的形象,它產生的變化又是如此之多,總能讓她不斷向外探索,甚至發掘更深刻的自我潛能。



一直以來, 景觀的研究和探索,都是從景觀整體觀的視角、 比較的方法以及細緻, 並形成了對其的多元形態、 樣貌、牲質、 結構等作以探求景觀在人類社會中的緣起、功能與意義,繼而產生的互動和景觀的重心多方面而構成。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創作像生活一樣,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位於上水古洞的工作室對我的創作影響不小,大學畢業後很漫長的一段時間置身近郊的荒野環境進行創作,我對周遭身處的環境的變化因為荒野和城市的對比變得特別敏感,這種敏感度推展至一種對周遭一切事物的觀察,可以更為寬廣。」《 景觀之形》是香港藝術家鄧穎妍的最新個展,是次展覽將展出她由2017年至今創作的30餘幅嶄新創作性的作品,代表著其在繪畫技巧上的不斷嘗試,同時引發抽象視覺語言之間的質疑和敘事性。從繪畫的基本概念、類型與主要形式到空間的原理,探討基本形式類型,以致從構造與人為控制的正交形式,到最自然的有機形式。透過作品說明各類形式的組成元素、特性、景觀用途與創作準則,是應用形式之核心概念,嘗試尋找形塑景觀的創新方法,因此,這只是創作嘗試的起點,而並非一個終點。



作為語境性知識來看待,對於景觀的專門性研究是隱性的和跳躍的,由生活景觀的多元形態、 樣貌、 性質、 結構、 歷史等去系統地考察, 以探求景觀在人類社會中的緣起、 功能與意義。藝術與環境的互動、 文化與傳統在景觀實踐中的作用。在創作過程中,將其視為一系列排列以及形狀的不同組合,但其實這些形狀的視覺傳達不止於此。雖然它們最初可能只是看起來非常規則,但這些形狀是由藝術家自己逐漸透過畫筆去合成,形成一個連貫而又抽象的景觀,充滿了獨創性。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所謂「景觀」,我認為不必是前人所預設的「山水」、「風景」,而更接近的是人和外界環境在視覺上的聯繫。景觀視點源於人第一身對原始、非人為空間的觀察和領悟,觀察者並不存在於景觀中,但他卻把自身的觀點投射於其中,對觀察的外物有著自我的投射與演繹。」從山水畫到現代抽像畫的創作,藝術家認為“山水”和“風景”的定義不再傳統的定義,對景觀的認識超越了從前的客體化理解上,而是種不帶框架的自由和類別的可能性,並可以更廣泛地一直自如游走於柔韌靈活的精神意境上,及探索尚待開發的知覺領域。同時,關注到人與景觀之間的一種密切互動的關係,以及如何思考和看待周圍景觀的方式,都有獨特的一套意義和注意自然的方式。對於美麗如畫的景觀產生了嚮往和懷舊的情感, 並自然而然地聯想和借用景觀繪畫來指代和描述現實中的風景,將每個時期的藝術家所積累的經驗,都是塑造出當今文化對「景觀」的看法和概念。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人類與景觀之間的互動,透過藝術是人類能夠得以誌與知景觀的原始方式,於景觀的欣賞和感知,在畫筆中不斷嘗試,通過她的作品,色彩和生活體驗,對景觀進行豐富的想像、欣賞和敬畏,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對話,是認知環境、適應環境、表達環境和建設環境,延續生活的文化物証。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過往累積的視覺經驗,總在形塑人對「自然」的普遍觀念,文明把自然與人清晰分隔,當代社會對自然的理解在大眾媒體、數碼科技和教育的引導下,亦逐漸顯得制式化、人工化。比如在藝術史中,風景畫就正正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藝術類別,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明信片、餅乾罐上出現的風景,甚至「Window XP」的經典桌布,那片綠油油的草地、標準的蔚藍天空等,莫不形成刻板的「自然」印象,把這種「刻奇景觀(kitsch landscape)」的色調和造型化為抽象元素放置於藝術創作中,所產生的衝突讓我感到很驚奇。」在具像外物轉譯為抽象語言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試圖把物外的張力放置於景觀中,畫面中的抽象圖形交錯、飄浮、擺盪、墜落、瓦解、拉扯,這些不可言喻的的瞬間迸發出一種嶄新的力量,這是一種可以解說語言、制度以外的東西。如此同時,亦因為一直專注於抽象繪畫創作中,形狀的探索成為其創作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我視創作為一種自我修練的過程。創作過程當中總有猶豫不決、呈現自己性格和觀點上的盲點和缺陷的時候,而思考怎樣完善畫作的同時,也嘗試在完善自我。」在處理圖像的概念化方面,具象的“風景”是通過剝離除本質之外的一切來表達,剩下的形而圖像,是從而將繪畫轉化為傳統具象山水畫的那種堅忍的形像中解放出來,讓觀眾被作品本身所引導,並被想像力將他們帶到的無邊無際的地方,例如,他們可以將這幅畫視為天鵝絨,或堅固的岩石,或湖泊,也許還像風;也可以被視作是俏皮的,或輕鬆的,甚至是奇妙的;然而,它也可以被看作是莊嚴的,尖銳的,引人注目的,甚至是令人震驚的等等。這都是每個人的視覺體驗所能擁有的巨大多樣性的理解,使藝術家的作品能夠偏離主流並獲得共識,探索那些尚未探索的感知和感官,在這個靈活而柔韌的境界中游走。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是次展覽中,展覽廳內劃分了不同區域的繪畫,其風格上對立的情況屢見不鮮:甫進展場的繪畫呈現了用色乾澀、沙啞、沉重的一面;而另一區域的畫作色調則明顯更為柔和、明亮,舒適。穿過長廊,進入主廳,一邊畫作是野生、有機、不受控,如荒野般的氛圍;另一邊的畫作則試圖帶出刻奇、帶幽默感,具玩味性的形象。帶有前設的主流集體視野與不可明狀的抽象風格恰恰是相反的,但藝術創作卻巧妙地把兩者的對立面消釋,猶如一道光,跟從著她的作品,就不再在黑暗的框架裡走動,如獲得了抽象藝術之光的新路向。



Courtesy of the arti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