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lla Yip
本地插畫家小萊專訪 : 畫出世界的光怪陸離
「起初,神創造了光,然光呈現出物件的線條形態,其後人類憑藉自己的雙眸,理解事物的形態,漸漸地讓人類認識這個變化多端、分崩離析的世界。」香港插畫師小萊托一下自己的眼鏡,說出這番說話,眼鏡鏡面所反射出的光線,隱約地帶著她的睿智。畫畫,則是她紀錄眼前世界的光之痕跡的方法。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小萊早期與知名網上創作平台合作,工作主要是配合創作者的文章內容繪畫插畫。那些插畫作品風格受到巴洛克時期傳統油畫風格,創作主題大多圍繞一位經常躲藏在頹垣敗瓦的王子。她的畫作充滿強烈的個人油畫特色,既讓觀賞者感受到一種與世界的光隔絕的「疏離感」,同時又能體會她對世界的熱切關心。大學時期修讀 Communication Design 的小萊認為插畫師好比一位廚師,運用手上的不同的材料烹調佳餚,這些材料正是構成世界的元素,因此畫畫所呈現的是她所關心的世界,畫筆則是她連結及認識世界的「途徑」。
小萊回顧過去學畫的生涯,教她印象深刻的是大學時期,兩位畫畫老師跟她說過:「畫畫是一件有關『marking marks』的事」。她認為喜歡繪畫的人最終其實想做的,只不過是在紙上留下痕跡而已,然在紙上所製造出來的世界怎樣也不是真實的。不過對她而言,創作者認清自己正在製造幻象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將涉及到如何一張空白的畫紙上把具象元素拆解,把它們平面化或誇張化,組成一張使人信服及理解的畫面。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小萊在自己的插畫作品往往呈現出「悲傷世界」的幻象,然而她仍想令大眾信服及理解她所關注的世界。小萊兒時曾讀過的奧斯卡.王爾德的《快樂王子》成為她日後用畫筆開啟「光之門」的契機,盡情在畫紙上「marking」對這個世界所感到的悲傷及憤怒。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捷克記者伏契克曾說過:「為了換取將來的美好而犧牲的人,都是一尊石質的雕像」,對於小萊而言,《快樂王子》也是一個這樣的故事。它講述生前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快樂王子死後目睹種種人世間的苦難,和燕子犧牲自我幫助他人的故事,小萊稱小時候已聽過這個故事,在其後的成長過程中,不時想像快樂王子見到無情冷酷的社會,仍想傾盡及犧牲自己所有的畫面。這股對美好世界的想像熱情,促使她以畫筆來興建創作園地。
小萊筆下的「快樂王子」,顯然是她內心投射出來的人物,她從小有感自己與身邊事物格格不入,畫筆也成為她對著外間冷酷異境的利器,從而保護自己。她試圖解釋畫作中那些圍繞著王子的頹垣敗瓦:「我本是一個十分憤世嫉俗的人,對很多事情都很容易看不順眼的, 更何況現時身處的世界其實是很危險的。」她對於世界所執持的憤怒,皆是來自於與「快樂王子」一樣所懷有的同理心。她知道真正關心世界的未來發展的人其實很少,因為他們只關注眼前的生活瑣碎小事,因此,她希望藉著自己的創作,向大眾訴說,人類應該重新審視及共同面對目前的生存議題,諸如環境保育。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有時,我知道自己未必能為這個地球帶來任何具體的改變,因此想連同這一份愧疚感帶進畫作之中。」在後期的小萊插畫作品之中,就出現了「小丑」這個角色。「小丑」正是「快樂王子」的另一分身,默默地承受小萊對於崩壞世界而感到的憤怒及傷心。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而光的出現,正因它隱沒在黑暗之中。面對著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小萊並沒有完全地失望,卻說:「畫畫就是一種人生的追求,追求的所向可能正是柏拉圖所說的『理型世界』( idealism ),因此我在畫畫的過程中,一邊拷問著自己的靈魂,一邊繼續地回答連自己都未必能回答的問題。」絕望之為虛妄,也正與希望相同。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縱使面對光怪陸離的世界,小萊亦堅持以插畫呈現她所關心的議題。她這樣形容自己創作的過程:「在畫畫時,我經常想到光那樣的意識,畫家彷彿也像聖經的神一樣在畫紙上創造著一個世界。」小萊筆下的插畫縱使呈現的只是光與影的幻象,卻流露出對「理型」的熱情想像。

Courtesy of the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