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nda Chow
感受立秋後的藝術展覽溫煦
炎夏遠去,葉子轉黃,夜有涼意,看來秋天已經靜靜來到。為免被乾燥的天氣枯燥心靈,不如外出走走,漫步看展?
張季《口》皮囊下的暗淨唱誦著生命本身的旋律
“ 當一個薩滿望向一團煙霧,要忘記自己,哪怕沈醉在一個旋律里,鏈接就能產生,提示就會顯現;這種在馭目混沌的過程和我畫畫的過程一致,是一種脱「我」的「看」。” —— 張季
張季的繪畫中經常性看到異樣非直觀性的構圖,裏面包含着許多恍似變了形的器官、肢體和細胞。他透過自身經歷、冥想、對神學哲學生物的理解和研究,試圖尋找自我、人體和生命的真論。是次展覽以「口」為題,「口」除了代表着身體器官,更加可以代表着身體上的洞口,和外界連結的一個窗口。從他的作品上會看到很多不同的器官洞口,連繫着我們的體內和體外,就如一間房子的眼睛。張季相信所有的人造物都是比著自己的身體做的,然人用眼睛去看窗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共鳴,是一種附體房子的觀想,獲得了他的視野,奇蹟往往就在這一刻發生。所有走向不一的筆觸和痕跡、透過針管和吹氣形成的形狀、甚至是意外跌進畫中的昆蟲,彷彿一步又一步地展現藝術家對生命和身體的超凡體驗和理解。
張季 Zhang Ji 《口》
日期:8月21日 至10月2日
地點:The Shophouse
地址:大坑第二巷4號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hophous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hophous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hophouse
鄭婷婷《夜行》重歷一次在卑爾根的夜歸經歷
冬季的某個夜深時分,打算回家時卻發現由市中心開往住處的尾班車經已開出,所以只能徒步回家,跟隨輕鐵軌道,抵著低溫和倦怠緩緩在陌生的環境前行。走了近四個小時,直至看見遠方一個露台的掛燈飾,確認那就是平日從家中往外看的景物後,才知道自己已離目的地不遠,回家後馬上蜷縮著身體累倒睡去。
《夜行》展出了鄭婷婷這一年來的最新的創作,一次重歷卑爾根的夜歸經歷。以一貫混亂的筆觸和色塊開展,再於層疊間建立互動和承接。觀者可以在新的作品中看到一種整體的迷濛感,就似是事物的部分或殘像,所有細節都需要仔細觀摩。畫作是經過一番洗擦和塗抹的過程,最後呈現出複雜錯亂的筆觸、不同顏色的交融,甚至乎景物的細節都藏在筆下,而觀者只能隱若窺見。經過兩年的挪威旅居經歷,藝術家因為當地城市的生活節奏給她帶來的和香港不一的變化,慢活和長期的獨處讓她在創作過程中產生了重複性和本質上的流動性。作品回應她所身處環境的不同而轉變,個人經歷的累積,亦使當下自身的狀態面對種種因素的牽連和影響,反覆的動作看似意義不大,卻會漸漸影響內在的身心運行和習慣。藝術家透過與筆觸和物料的互動,把一些不斷積累又難以捉摸的思緒慢慢拼湊。
鄭婷婷 Cheng Ting Ting 《夜行》
日期:9月17日至10月22日
地點:Gallery Exit
地址:香港仔田灣興和街25號大生工業大廈3樓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xit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xit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xit Gallery
Jana Benitez 《狂野中的沉默》爭取-逃跑-僵住
人生體驗是複雜的,我們可以主動聆聽內心的聲音嗎?「狂野」一詞反映人類本質豐富的情感和直覺;而「沉默」則意味著一種刻意擺脱世俗干擾的反應,鼓勵人們從糾結瑣事中抽離,珍惜當下體驗。
這些不同的情感體現在 Jana Benitez 的畫作中有重有輕,當中微妙的色彩變化,不但體現了她對生活環境,以至日常的敏感觸覺,更是繪畫出作為非裔美國藝術家對身份的探索。Benitez 的創作可以說是非常有溫度的作品,第一眼所見,多元活澱的繪畫風格、鮮豔的色彩和形式貫穿,體現了她大膽、不羈的風格。畫布上總是散發出能量,彷彿是一種非常用力、渴望和觀者交流的力量呈現。一系列繪畫與藝術家有著親密的關係,她從多角度帶領觀者一窺人類、社會、身份的奧妙,同時繪製出一座獨有的心靈空間,承載着她對抽象與具象、混亂與秩序、蠻力與柔和間的想像。
Jana Benitez 《狂野中的沉默》
日期:9月8日至10月29日
地點:Pearl Lam Galleries
地址: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6樓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arl Lam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arl Lam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arl Lam Gallery
《豆夢之奶》譜寫著離散經驗中模棱兩可的感受與難以表達的悲慟
它們彼此糾纏,構成緊密的意像。
「豆」為東亞地區常用的食材,亦是美洲重要的出口食糧;「奶」為母親為子女所分泌的滋潤液體,召喚著聖經中九諾的「流奶與蜜之地」 ;「夢」則包含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或是睡眠時心靈無意識生發的場景或感知。在超現實的拼接下,群展《豆夢之奶》 呈現持續流動之下的複雜感官世界,展覽集結六位來自東亞文化的藝術家張怡、何麥克、林立施、譚婧、Zadie Xa、西亞蝶,探索遷移、流動及離散世界中複雜的經歷,呈現出各不相同的遷移路徑。部分藝術家背景反映著亞裔向西方遷移並落地生根的故事,另一些藝 術家的講述則關聯著東南亞華僑回流中國,或是中國國內的移民經歷。
出走、離散以及歸 家的感受如何?你緣何在此?夢境為何?
《豆夢之奶》
藝術家:張怡 何麥克 林立施 譚婧 Zadie Xa 西亞蝶
日期:9月13日 至10月2日
地點:Blindspot Gallery
地址:黃竹坑道28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lindspot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lindspot Gallery
《F》 一次公共情感的挖掘
《F》 代表了一種對創傷的反應,但是卻是種會在距離和親密、諷刺和誠實、本士和全球之間模棱 兩可轉移的印記 —— 敢居住於各種絕對之間的不安空間。
展覽標題取自一個常用於聊天室的回覆方式,當中「F」這簡寫表達的是對意外,失敗或災難悲劇的哀悼,這個字母以作為一種密碼形式與城市的當代時刻進行互動一- 穿越生活中各種複雜模棱的情緒,並照亮諸如疲憊、退棄及落空此等卑微情緒藝術行為中潛在的的可用價值。譚煥坤 @vunkwan 的藝術實踐類似於現成詩歌或cento,一種拼湊前人詩句而成新作的文學體裁。他把現成物和(大部份取自網上的)片言碎語組合成簡化性空間叙事。既是場域感應亦為半即興,這些稍迅而過的編排以全新的方式重用己然絕跡的符號資本主義事物,從而進行一次公共情感的挖掘,一場當下的情感考古之旅。
譚煥坤 Vunkwan Tam 《F》
日期:8月27日至11月19日
地點:Empty Gallery
地址:香港仔漁豐街3號大洋中心18及19樓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渦蟲》創傷輪迴和永劫回歸又有甚麼含義?
渦蟲看似平平無奇,就如地球上其他生物:進食、消化、排泄,唯獨一個異像 —— 大多數生物終將面對衰亡,渦蟲卻永存不朽。
來自京都的藝術家笹岡由梨子以渦蟲肉體的再生和恐惑創作出最新系列作品。她的三頻道錄像裝置《渦蟲》 (2021)透過超現實的死亡和重生儀式探索萬物終亡的概念。十二個手造玩偶佐以笹岡蒐集的魚頭為主軸,以及十二張畫布刺繡在展覽空間,與大膽的嘉年華式錄像並置。笹岡親自設計和搭建的舞台、佈局以及道具,吸取了世界各地劇場的養份,打破歷史單一論述,延展她獨有的視覺語言。在《伊卡洛斯的新娘》 (2016-2019),笹岡化身被詛咒的新娘參與其中。一如矚目的前作,今次她飾演一個被世間惡意蹂躪的角色,同樣在自己的作品裏既為旁觀者亦是共犯。
笹岡由梨子 Sasaoka Yuriko 《渦蟲》
日期:9月17日至11月5日
地點:PHD Group
地址:灣仔鵝頸橋(預約後獲通知具體地址)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HD group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HD group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HD group
《錫鼓 tin drum》 從私人物品到擬人化
「我會說我的術實踐與社會有直接相關。它包含一種理念:藝術經與我們同在,是日常生活的一種功能。」—— Haim Steinbach
是次展覽也精選了 Haim Steinbach 過去20年間的創作,反映了他對日常物的運用,以及對選擇、排列和陳列在美學和文化意義上的呈現。同時,他打破了審美的等級制度,對所有的藝術價值觀提出質疑,從而打開了藝術與日常之間的關係的大門。Steinbach一直在日常生活中流通著的物品攜帶著強烈的記憶價值,但在這裡經過被重新排列及賦予新的語境後,這種價值開始動搖。Steinbach 對作品架上物品的使用就如同詩歌中的文字、音樂中的音符或繪畫中的圖形,節奏和重複、相似與差異,都為整體注入了靈動的生機。他曾說過「我們通過物品交流,就如同我們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如果我們將其作品中的物品理解為文字,架子則提供了一種語言。
Haim Steinbach 《錫鼓 tin drum》
日期:9月14日至11月12日
地點:White Cube
地址:中環干諾道中50號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Cub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Cub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Cube
《我把快樂建築在你的怯懦之上》放肆反叛 打破規限
觀眾有如置身於遊樂場般,觀摩着不同的作品呈現「腸腸」異常荒誕的行為。倫裕智以喜劇角色「腸腸」在日常生活場景做出與常人截然不同的反應,探索現代社會中約定俗成的界限,旨在激發觀眾回溯與反思形成本能和慣常行為背後的原因。「腸腸」並非人類亦非動物,卻彷彿是每個人自身的投射。人類猶如香腸,是當今機械社會的產物,填鴨式般不斷灌輸普世價值和知識,窒礙人們發揮創意、發展批判思考,情感備受壓抑至崩潰邊緣,就像機器把肉漿擠進腸衣。「腸腸」突破常規,不受任何社會因素束縛,過著大膽破格、輕鬆無憂的生活,只因他明白一味嚴謹的處世態度不足以應付瞬息萬變的生活。
藝術家透過這次展覽試圖挑戰觀眾對危險、違規的認知,質疑是何觀念、想法掣肘其反應和行為,從而帶出接受非正常、擁抱真我,亦能帶來無比快樂。
倫裕智 Eugene Lun 《我把快樂建築在你的怯懦之上》
日期:9月10日 至9月30日
地點:De Sarthe Gallery
地址: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20樓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e Sarthe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e Sarthe Galle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De Sarthe Gallery
《我城 My Hong Kong》反覆咀嚼影像真實與不一樣的香港故事
「我喜歡這城市的天空/我喜歡這城市的海/我喜歡這城市的路」西西《我城》
攝影聯展《我城》由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與香港攝影平台「顯影PhotogStory」攜手策劃,展出十三位來自各地的攝影師在不同不同年代深入香港的大街小巷,發掘不一樣的香港故事。作品彼此交疊出一條時間線,側面呈現出這座城市數十年來的變遷。他們有的在1950年代已開始攝影,也有剛開始攝影生涯的年輕攝影師。每位攝影師均有屬於自己的香港故事,這也是這次展覽「My Hong Kong」的由來,他們對香港有不同看法,眼中的香港也不盡相同,而這正體現這座城市的多樣性。
浪漫不羈的鏡頭語言,傳遞出攝影師細膩的真性情。
《我城 My Hong Kong》
藝術家:鍾文略 何藩 秦偉 岑允逸 志鎌猛 Jocelyne Ho Felix Sze Chung Wong Dion Leung Raymond Cauchetier Roger Ballen
Thierry Cohen Stephen King Julian Cohen
日期:9月3日至10月15日
地點:The Loft
地址:黃竹坑業發街1號The Factory1樓

Courtesy of the artist,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and 顯影PhotogSto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and 顯影PhotogStor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and 顯影Photog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