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yin_flaneur
如何正確打開M+ 博物館?(non-打卡 version)
經過了十四年的等待,以「視覺文化」定位的M+ 博物館終於在這個月正式開幕。在整個西九文化區的規劃裏,戲曲中心、自由空間和藝術公園已先後開放(而故宮文化博物館則將於2022年開幕)。但論最受大眾歡迎的肯定是M+。短短一個月,博物館已經收到 7.6 萬用戶登記預約參觀。就算不用數字,單單在Insatgram都已看到大家已忙著尋找於M+打卡的最佳位置。#mplusmuseum
M+的建築由負責倫敦Tate Modern 和香港大館賽馬會藝方的Herzog & de Meuron設計,充分善用水泥,外牆的陶瓦嵌板在呼應中國建築傳統的特性,內部大堂的落地玻璃窗則由空間帶來大量自然光。國際級的建築、國際級的藏品、國際級的策展團隊,令參觀者一進入這個空間,都忽然變得非常國際化。作為國際級的我們,除了打卡之外還可以如何打開這所博物館?
M 「加」加了什麼?
M+ 的加號其實在加些什麼?M+ 一面世就被媒體與Tate Modern、MoMA和Pompidou 相比,得天獨厚,更被譽為亞洲第一。為什麼一所博物館可以在開幕前就得如此的寄望?在傳統的博物館學中,人們會以藏品的類型和數量來評一家博物館,俗一點的比喻,就像我們會以人們住什麼地方、開什麼車、戴什麼手錶來評論一個人。博物館也差不多是這樣。在過去十年,M+以不一樣的視野收攬藏品,根據官方的説法,M+採取廣義的「藝術」觀念、較靈活的「跨媒介」概念,所以他們有全面的當代中國藝術藏品(Uli Sigg Collection),也會有非傳統的物品,例如一系列已拆卸的香港霓虹燈、倉俁史朗的《清友壽司吧》等等。雖然藏品數量只有八千餘件 ,還未及美國MoMA以萬計的藏品。但M+ 的「加」就正正體現於藏品的種類和定位:藝術品不只是被保護的物件,更要反映文化、歷史等不同面向的解讀。
而另一個「加」則體現在博物館與公眾的關係,M+ 着重公眾教育,強調與觀眾互動。因此,博物館的館藏其實一直在網上公開,我們足不出户就可以飽覽他們的藏品。要正確打開M+,不一定要靠打卡,手持一部電話,好好欣賞他們網上的藏品也是一個方法。我們從M+ 藏品中挑選了好幾張跟香港有關的藝術品,以Mindly 的角度打開M+。
01

荒木經惟, 香港之吻 (HK0171), 攝影, 攝於 1997, M+, Hong Kong, © Nobuyoshi Araki
著名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擅長捕捉城市的頹廢美,他一系列跟東京夜生活有關的照片早贏得大眾的關注。他於90年代來香港旅行,以獨特的視點捕捉了香港的夜景,係為香港志文。這張照片記錄香港回歸前的霓虹夜景。
02 & 03

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 拍攝於香港的合成夜景照片,顯示德輔道中的霓虹招牌, April 1968, M+, Hong Kong.
Gift of Nam Wah Neonlight & Electrical Mfy, Ltd.,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 拍攝於香港的夜間照片,顯示中環一組霓虹招牌, 1960s,
M+, Hong Kong. Gift of Nam Wah Neonlight & Electrical Mfy, Ltd.,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霓虹燈是M+的重點收藏項目之一,在他們的藏品中,除了有藝術家拍攝的作品,也有製作霓虹燈的公司的私人收藏,這正反映這所博物館「加」的地方在於他們不會只著眼在傳統的藝術家。我們從網站中找到兩張記錄了香港60年代霓虹燈夜景的照片,反映了當時的字體和圖像設計的多元。
04

唐景森, 環境改念雕塑之一 (原石), 1977,M+, Hong Kong. Gift of Chiu Wai-Yee, 2016, © M+, Hong Kong
元老級香港藝術家唐景深於70年就在香港的公共空間放置大型雕塑作品,這張照片所反映的是作品與城市空間的關係,並呈現着同景深理解空間、公共性等概念的想法。
05

安德魯·洛伊特頓, 曾灶財(又名「九龍皇帝」), 無題 0096-005, 2003, 攝影, M+, Hong Kong, © Andrew Loiterton
我們都看過九龍皇帝的作品,卻很少親眼見過他創作的過程。這張作照片記錄了九龍皇帝在街頭即興書寫的珍貴時刻,當官方仍以不雅、破壞公共設施等理由抹掉九龍皇帝的墨跡,這照片則為後世留下很好的紀錄。
06

邱良, 狗馬當道, 1968, 攝影,, M+, Hong Kong, © Photo Pictorial Publishers Ltd.
除了何藩外,香港攝影師邱良同樣捕捉了很多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城市景觀和人物生活。這張照片記錄的是1968年報紙檔和報販的樣貌。
07

克里斯‧馬克, 朝鮮人,無題14, 1957, 攝影, M+, Hong Kong, © Chris Marker Estate
大師級電影人/藝術家 Chris Marker 於50年代遊歷亞洲,這一系列的照片記錄了他在當時的韓國所見到的人和物,東方的感覺在他的作品中別有一番感覺。
08

王世龍, 宣傳舞蹈 河南, 1972, 攝影, M+, Hong Kong. Gift of Liu Heung-Shing, 2012, © Wang Wenya
藝術作品除了美,也需要反映歷史。基於這一點,M+ 的藏品中也有一系列記錄文化大革命的照片,例如這張王世龍拍攝的照片,記錄的是當時在中國河南的人們如何興高采烈地跳着舞,慶祝他們當時所相信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