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yin_flaneur
堂皇塗鴉 & 曖昧定格
數碼藝術、NFT 已經流行了好一陣子,整個藝術世界這幾年都在鑽研於數位世界裏創作藝術,除了在博物館裏的看畫之外,都有好一段時間沒有看過當代的繪畫作品。記得以前讀念藝術的時候,老師有講過繪畫不可能被取代,因為人手的質感總不能被「1/0」的數位語言取代。但是問題是:我們在今天看的畫面都是藍光屏幕的畫面,打開 Instagram 就已經可以看到不同的作品,還可以怎樣吸引觀眾認真看待新的繪畫作品?這個月有兩個非常出色的繪畫展覽,兩者的主題並沒有共通點,但他/她們都同時探討著當代繪畫與今日世界的不同問題,還有觀眾可以如何參與繪畫作品的不同可能性。
《壞時機》- Xper. Xr - 這展覽是踩線的
一走進畫廊空間,沿着狹窄的走廊走進一個像 Tate 擺放莫奈《睡蓮》這類印象派畫的堂皇空間,牆上掛着的卻是一系列小幅作品。第一眼看,我們自然會把畫作聯想成不同的政治人物,政治人物的形象被塗鴉式的筆觸破壞,並重新塑造。但最吸引我的是,這一系列的作品其實都不是以寫實風格而成,甚至他們只是以簡化的色塊被呈現,那我們可以一下子就對號入座的認為畫的是誰誰誰?說這展覽踩界是因為他貌似以繪畫作出諷刺,但更深入的,卻是在挑戰觀眾理解影像的邏輯。簡單點說,我們觀看這系列Xper. Xr 的作品之所以會認出了熟悉的人物,是因為政治人物的既有形象已經深刻地通過大眾媒體、社交媒體在我們的腦海烙下牢固的的影子,藝術家只是稍微把影子大概地以不同形狀的色塊勾勒出來。

Image (c) Michael Yu,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Image (c) Michael Yu,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mpty Gallery
所以這15 幅作品(第15幅在畫廊的另一個黑暗空間,像彩蛋一樣)的標題都不必要寫出繪畫的對象,而是像一首首搖滾歌名一樣,帶觀眾聯想別的事情。事實上,Xper. Xr 是香港 90年代前衛音樂的重要人物,他們早期的實驗音樂滲透着工業、噪音等風格,早就呈現了激進個人主義和反威權主義的形態。事隔30年, Empty Gallery 重新發掘他們,先與他們在年前合作了《 Taipwhip 》展覽,當時所有觀眾彷彿再在一次認識這隊30年前的滄海遺珠。今年四月,兩者再度合作,帶來一系列直白而看似暴力,卻讓觀眾看得很爽的畫作。整個展覽直接得讓人很爽,但如前面所說,精髓在於展覽空間佈置與畫面的對比和落差,以博物館的莊重來呈現介乎於塗鴉、印象派、諷刺漫畫之間的小幅畫作。

《純情商店街》- 黎卓華
在黃竹坑的另一邊,藝術家黎卓華於 Blindpost Gallery 擺放了《純情商店街》。黎氏是香港別樹一格的畫家,她一向以色平淡、低反差的風格來繪畫。一走進展覽,腦海忽然響起了林志美的《初戀》(對,這首歌是日本人作曲的),那種情懷剛好跟展覽的氣氛很相襯。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就是那種充滿商業卻同時帶少女味的,廣告林立卻不是一味誘惑你消費,而是在呈現在某種生活風格,或是 show off 日本設計的簡約與聰明。在這個人展覽,她以日本八、九十年代的商店街為主題,以不同廣告影像轉化成為裝置。同樣地,黎卓華的繪畫不單是繪畫,她放大廣告的畫面,定格,讓本來看似沒有什麼的影像隨她的畫筆變得曖昧而耐人尋味。



例如作品《藍色的運動褲》本來只是一個廣告的定格畫面,她偏偏把畫面集中於穿着藍色短裙的女性大腿和臀部,馬上聯想起身旁一群打玩籃球的年輕男學生的呼叫聲,青春而曖昧。在展覽的另一邊,她繪畫了一位廣告女郎手持卡式帶的定格畫面,但她的眼神卻好像在告訴你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樣,到底卡式帶裡的音頻是 SMAP 的音樂還是她的私密個人日記?

今個五月將是香港的「藝術月」,隨 Art Basel 回歸,更多展覽將陸續出現。打響頭炮的兩個繪畫展覽引起了很好的問題,就是在今天我們都習慣了數位觀看方式,每天隔著藍光螢幕 zoom 來 zoom 去年代,繪畫還可以怎樣與觀眾連結呢?這兩個展覽分別提供了不同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