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an Leung
- 1月 20
與他認識對談之前,對他的印象除了愛屋及烏外,便是直言不諱。他不怕別人誤會,只求表達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
他的神情說話鮮明,不轉彎抹角,對談中很快能感受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
我問Jason,那你怕你的直言會傷害人嗎?他正氣凜然道「直言和真實不一定會攻擊到別人,不一定要令到對方難受,目標本來並不是這樣。我覺得尊重是需要的,我不認同你,不代表我不尊重你的想法。」
.
當你願意先尊重自己並尊重別人,無畏地跟別人表現最真實的你,
這樣的人更有魅力,因為他不虛偽,每一個人心底裡其實都愛真誠的人。
把時裝發展史譜成歌曲,奏出60年代的節拍時應是快板(Allegro)。充滿色彩、前衞和叛逆的60年代,戰後萌生各種挑戰現狀的叛逆分子,反傳統觀念推翻當時守舊的價值觀,解放突出女性曲線的雍腫裙擺,屏棄50年代高貴體面的典雅服飾,取而代之是充滿青春氣息的繽紛幾何元素大行其道。一浪接一浪的時尚革命挑戰眼球,隨着風行一時的Beatles搖滾樂聲,推崇前衛和活力的60年代是時尚的里程碑。
觀看楊沛鏗的作品,不但有以上的感受,他還激活了人與人、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甚少出現「人」的存在,而「人」卻是當中最大的關聯物(correlate),而這種關聯性於藝術作品來說,是非常有趣的。究竟一個藝術家如何使用自我意識來建立一個屬於觀看者的思考平台,並且把客觀對象通達(access)回到作品「自身」(in-itself)呢?